可塑性是软质黏土的一个重要的工艺性能指标,它是指黏土与适量水混练制成泥球,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而不开裂,解除外力后却能保持原形状的能力。黏土可塑性的好坏,主要取决于黏土的矿物组成,颗粒的细度和数量,液体的性质等。可塑性指标指变形力p与试样试验前泥球直径d和试验后(至第一条裂纹开始出现时)的高度差的乘积。可塑性指标(s)计算公式:
S=(d-b)p
式中
d——试验前的泥球直径,cm;
推荐阅读:轻烧氧化镁粉的胶凝性质
b——试验后的泥球直径,cm;
p——泥球出现裂纹时承受的载荷,kg。
软质黏土在水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,并能形成悬浮液,其用水量有一定限度。所谓塑限是指黏土由固体状态进人塑性状态时的含水量;液限是指黏土由塑性状态进人流动状态时的含水量;塑限与液限之差称为可塑性指数实际生产中,增加黏土可塑性的一般方法有:
(1)选料以去除非可塑性杂质,如石英
(2)细磨以增加其分散度。因为分散度的提高,增加了与液相的接触,可塑性也随之增强。
(3)加人适量塑性结合剂如亚硫酸纸浆废液。
(4)泥料真空处理。
(5)对于手工成型的黏土制品,常采用困料的方法以提高其可塑性。
软质黏土的烧结性,一般是通过测试黏土在一定温度下烧后的显气孔率、体积密度、线收缩率和吸水率等性能来表征的。在烧结过程中,黏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。档加热某温度并出现液相时,液相填充在黏土颗粒之间,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,使其颗粒间距变小。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液相量的增加,致使显气孔率降低、体积密度增大,线收缩率和吸水率变小。当显气孔率降低到最小值而体积密度增大到最大值时,其对应的温度为烧结开始温度。继续升高温度,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无显著变化;持续一段时间后显气孔率却有所增大,体积密度略有下降,并出现了过烧膨胀,此时相对应的温度为烧结终了温度。烧结开始温度与烧结终了温度之间的温差称为烧结温度范围。软质黏土的烧结温度范围一般为100~500℃。
全国服务热线
联系电话